今天是个好日子。因为书,因为读书,与这么多年轻的朋友相聚在一起,切磋探讨,交流心得,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既然大家缘书而聚,因为读书而成为朋友,那么自然而然地,我们肯定要对“书”表达一份敬意。但是各位朋友是否认真地想过,书,到底是什么?
一.书是什么
读书先看字,天书除外,因为据说有无字天书。但是是否天书全都无字,没有考证过,所以不敢妄言。我们现在读的书基本上都有字,所以我们也就从“书”这个字讲起。
书,是一个古老的汉字。繁体的“书”写作“書”。在汉朝人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书在“聿”部,《说文解字弟三》:箸也。从聿者声。商鱼切。箸也是古字,有三个义项:①筷子,另作筯。②明显;③留止;穿着。按照语言学家王力等人的研究,戴斗笠的“箸”后来专门用作指称食具筷子,而表示明显、留止的意义分化出戴草帽的“著”字来表示。这个戴草帽的著字之常用义读音分为两系:一系读去声(zhù),用于显著、著作、著名等,引申成为写作,著书立说;一系读阳平(zhuó),用于著衣、附著、著落等,而后一系的字形再必变作“着”,着装,衣着、穿着。
古汉语中的“書”字,有五个义项:①写,记载。②文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契就是刻,用刀雕刻,也表示刻出来的文字,引申为所有权凭证,例如契约;还表示投缘吻合,例如默契。③书籍;《论语·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韩非皆著书,传于后世。”又特指《尚书》;在《论语·为政》等著作中,可以看到类似的引语:“书云如何如何。”这里的“书”便是专指《尚书》。④书信。⑤文书;《汉书·刑法志》:“昼断狱,夜理书。”
在现代汉语中,“书”字的含义似乎也不少,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书” 有6个义项:①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②字体:隶书,楷书。③名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④书信:家书。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胜不欲簪。”⑤文件: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⑥(Shū)姓。
书是印出来的。这是今天的事情。其实古时候的书最初是刻在竹简、木简上,或者刻在龟甲、兽骨、胶泥板上。古书上讲,孔夫子读书十分用功,以至于“韦编三绝”,说得就是读书读到穿连那些竹简的皮绳儿都断了三次。那时候形容一个人有学问,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汗牛充栋,那都说的是竹简、竹书,木头片,现如今电脑技术大发展,一张光盘上面装得下一部百科全书,谁还敢吹牛说自己“著作等身”?
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1]而有目的地看书或者读书,当然还应该包括写书,都是只有人类才能够完成的事情。在座的诸位,有谁听说过狮子老虎大象召开过象我们今天这样的读书讨论会吗?如果听说过,那咱们就介绍给中央电视台的科技探索频道,一定是非常精彩的节目。有些动物也是很聪明、很可爱的,比如有些老人形容说某某孩子聪明,就说他是“猴精猴精的”,但是我还没有听说过动物园的猴子或者谁家的宠物小狗具有看书、查字典的能力。所以有人给人类下定义,是会看书的动物。这样定义行不行,我没有研究,所以我是“姑妄说之”,诸位也“姑妄听之”,今后或许有在座的朋友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那时候我也乐意听听各位的高见。我今天在这里讲这段话,其实是想表达这样的一个意思,书是人类的专利,与书关联派生的一系列事情,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从这样的角度给书下一个定义,可以说书是人类特有活动的载体。
二.尚书与《尚书》
我们上面讲到《尚书》,那么这个《尚书》又是什么书呢?大家看《铁嘴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等等电视剧,可能听说过有兵部尚书、户部尚书,那个尚书可不是我们这里说的《尚书》。尚书是古代的官名,但在明朝和清朝这两代,尚书就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那兵部尚书大概就是今天的国防部长,户部尚书大约就是财政部长。《红楼梦》有“这鸭头不是那丫头”,我们这里是“此尚书并非彼《尚书》”。
中国的封建社会,盛行“官本位”。作为一点点历史知识,我们也不妨讲一讲为官的“尚书”。 尚书一职,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意。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章奏,地位逐渐重要。
历史上掌理政务的尚书
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始分六部,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初犹沿此制,其后非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清代相沿不改。[2]史学界有说法,明清不分家,尚书官制延续也是其内涵之一。
战国时,齐秦有尚书,[3]齐的尚书也作掌书,[4]魏有主书,[5]主与尚同义,主书即尚书。秦汉少府属官尚书盖由战国时期主书、尚书、掌书等演变而来。[6]《通典》卷22《职官》4云:“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主也。”这说明,尚书最初不过是殿中主管文书收发的办事员。换句话说,那时的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而天下大事的决策,都是由丞相府包揽的。[7]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在此之前,中国的天下是七雄并立:齐、楚、燕、韩、赵、魏、秦。前230年,秦灭韩;前225年,秦灭魏;前222年,秦灭楚、燕、赵;前221年,秦灭齐,天下一统。秦王嬴政定称号为“皇帝”,自为始皇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更迭
如果从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秦王政称始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起点,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作为结束,以封建主义为主要特色的中国历史前后经历了秦(前221-前206,统治15年)、汉(前206-220,延续426年)、魏蜀吴三国(220-265,历经46年)、晋及十六国(265-420,前后156年)、南北朝(420-589,共计170年)、隋(589-618,经营30年)、唐(618-907,维持290年)、五代十国(907-960,大约54年)、宋辽金(960-1279,总共320年)、元(1279-1368,坚持90年)、明(1368-1644,统辖277年)、清(1644-1911,占据268年),其间经历了12个大的阶段,历时2132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相对来说,秦朝却是短命的,只维持了十几年。但是在这十几年里,还发生了两件与“书”有关的大事:前213年,焚书;前212年,坑儒。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某某城市的一位小学生,一本正经地对她的母亲说:“妈妈,秦始皇真可恨!”他的妈妈当然很惊奇,心说你如此小小年纪就知道历史判断,痛恨秦始皇,还真是有两下子,于是回答说,“是啊,秦始皇荒淫无道,焚书坑儒,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没想到这孩子接下来的话更让人目瞪口呆:“你说这秦始皇,干事也不彻底,要是他那时候把书全都烧光,我们现在也不用每天背这么沉的书包跑来跑去了!”
想想现在的孩子,也真是够苦的,负担越来越重,重到开始恨书的地步。孩子希望秦始皇把书全部烧光,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内心反抗,就像另外一段真实的故事。一位小学生蹲在公园大树下看蚂蚁打架,回来写成一篇作文《蚂蚁战斗》。他想象蚂蚁们也有战士和医生,医生会把负伤的蚂蚁抬回去抢救。孩子把蚂蚁的故事交给老师,得到四个字的批语:“这不可能!”打这以后,这个孩子就不再交作文作业,按他的逻辑,你不是老师吗,我讨厌你,那你教的课我就不听,你留的作业我也不给你做!这叫什么?这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当然他是孩子,孩子没有错,有错也是可以原谅的。要让我说,这个孩子也许不是天才,但这位老师绝对不是天才。
另一方面,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可以吸取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归结起来有三句话:第一句,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句,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折磨别人;第三句,也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折磨自己。有这三句话垫底,相信我们每个人在作人做事方面都会轻松许多、快乐许多,这个世界也会和谐许多。
历史上的尚书(续):汉代以后的尚书
当然书是烧不完的。为什么?因为书是历史,历史也是书。比如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考古发掘的一块墓地,11号墓的墓主葬于前217年,墓内有 大量秦简,是珍贵的历史资料。秦以后是汉,汉朝持续了426年。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自身权力,常用尚书办事,尚书的作用开始增大。有时候以宦官为尚书,则称为中书,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后,就做过中书令;不过,这时尚书(中书)的地位仍然很是低下,所以司马迁称自己“亏形为扫除之吏”,而感到羞耻和痛心。[8]武帝以后,尚书权力迅速膨胀;东汉光武帝刘秀亲见西汉覆灭,盖由王莽专权,终至篡汉。他即位后,为了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成立了尚书台,作为正式的政权机构,通过尚书台控制国家最高权力。从此,尚书台成为决策机构。再其后,三国曹魏设有尚书省,职官有尚书令,是第二品官;尚书仆射,是副手,第三品官;尚书,是一般干部,也是第三品。两晋、南朝、北朝仍设尚书台或尚书省,此时的尚书省实际上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尚书令是事实上的宰相,“省”则成为宰相机构。[9]
六部尚书的体制在隋朝开始定型
隋朝的中央机构中,尚书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隋有六部,六部尚书分掌全国政务。这种模式,从此定型。总之,隋代的尚书省,也叫“台省”,是一个机构完整的中枢政务部门,与前代有重要区别。[10]自隋以后,有唐宋元明清各代,尚书依旧,但名称、建制或有增删。例如唐代,仍设尚书省,其总办公机构为都省,又称都司、都台、都堂。其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一员,正二品。但因贞观中唐太宗李世民曾为尚书令,以后无人敢居此职,故不再设置,所以左右仆射实际为尚书省的长官,从二品。从时间序列上看,尚书省在武德初年(618年)为尚书省(尚书令),龙朔二年(662年)改为中台(左、右匡政)光宅元年(684年)改为文昌台(文昌左、右相),垂拱元年(685年)改为都台(文昌左、右相),长安三年(703年)又改为中台(文昌左、右相),神龙元年(705年)改回尚书省(左、右仆射)。[11]
尚书官职位序的前后变化很大,情况很复杂,从一个侧面说明历代封建王朝也在不断地进行体制改革。但是这中间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历代封建王朝的所谓体制改革,其目的都在于不断扩大、巩固以及稳定皇帝的权力,这种对于皇权的把持和垄断,其实是区别封建专制与现代民主的重要标志。这是题外话。
以上讲的尚书,是指官名的尚书。现在让我们回到《书》或《书经》所指的《尚书》。
《辞海》里说,《尚书》亦称《书》、《书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古以来之书,《尚书》的名字由此而来。《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有些篇如《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颐(一作枚颐)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二种。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中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后人围绕《尚书》作了许多研究和注释工作。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三.看书和读书
上面我们所讲的,是从读书的书开始延伸出来的一系列内容。之所以这样讲,是为了现身说法,说明一种读书的模式。有人说读书就是看书,二者是一回事,完全正确,但是恐怕还不全面。实际上,读书的效果要好过看书。大家将来都会有做文章、写论文、写报告的机会,告诉大家一个方法,你要是想把文章写得更好,就要在写的时候把它“读”出来,初稿写完以后,还要多读几遍,读出声音来,读给自己听。读书或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学习和修改的过程。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其实是很有道理的经验之谈。
依我的经验,读书好过看书。但是有些时候环境条件不允许,你不能“读”而只能“看”。因为你读书的声音可能是对他人的干扰。在经济学上,这叫作“外部性”,如果有人愿意听你读书,比如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那是正向的外部性,如果人家不愿意听你读书,那就是负向的外部性,就像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人说,那我不管,既然你说了读书好过看书,与看书相比,读书对我的好处更大,那我就不管场合环境地点,想读就读,因为我要随心所欲。这样做对不对呢?恐怕还是不对。而且这样对自己来说也就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经济学界有位张五常,社科文献出版社出过他的一本杂文集,题目就叫作《随意集》。其实这本书是社科文献出版社选辑出版张五常作品系列第一辑三册当中的第一册,其中有些内容还是很值得一读。张五常是经济学家,他在1968至1973年间发表的理论文章开创了“合约”研究的崭新领域。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曾于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科斯先生认为,能将经济理论全面革新的,就只有张五常一人。虽只是一家之言,也可见科斯对张五常的欣赏。但是,张五常的研究兴趣并非仅仅局限于经济理论。他是一位有缺点的全才。其实我这个评价是一句废话,但是废话最接近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一个人又没有缺点呢?我在这里讲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想表明一个概念:读书人要善于实现对于书的选择,读书人要有自己对于书中内容进行判断的原则。换句话说,大家都说开卷有益,其实这种益处的来源,一方面是博,博览群书,而更多的、更深刻的,却是来源于你在读书过程当中的消化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已经进入了“想事儿”的阶段。“想”就是思考,就是用你的“心”来读书。
随意翻开《随意集》,你会发现五常先生涉猎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在:经济、教育、书法、绘画、音乐、摄影,甚至钓鱼。大千世界,杂粮百姓,兴趣泛泛者不乏其人,但是像五常先生这样能把所有的兴趣都研究到专业水准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以书法论,五常先生坦言“几乎遍观二千年来的书法,才有点感受。”(《书法的困难何在》,P159);以钓鱼论,他曾是名列海钓四大鱼王之一的“高佬常”,(《钓鱼乐》,P231);以教育论,五常先生一身兼有天下之三“最”:1966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被选为最佳教授,1991年在香港被选为最劣教授,与此同时,他又是众所公认“港大最受欢迎的教授”。张五常特立独行,于斯可见。
《随意集》,听来随意,但是读过张先生关于随意的定义,一种令人钦佩的景仰便油然而生。他珍惜自己的生命,随遇而安,也随自己的意之所之办事。思想不受约束,独断独行,言行一致。更重要的,是五常先生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勿强予人”的道理。他说:“我自己随意,也尊重别人随他们的己意。要是我因为自己的随意而左右了他人的随意,我会约束自己。这也算是随自己之意而为了。要是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就会随民意而安。扬言为社会谋幸福的人的主要矛盾,往往是以己意强加于人。”(《随意集》序,P2)如此可见,得“随意”之精髓者,五常也。如此之随意,便不会是肆意,全社会在此定义之下的随意之和即是民意。
随意也有方法论的意义。大道求诸于己,小道求乎于人。山村野路,各具风光,却无非是茂林修竹或古道西风瘦马之契合。惟其不同者,是要大家手笔的运用整合。我说不出究竟是张先生的哪一篇文章给我如此启迪,却能在《随意集》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份启迪的存在。“但取梨花冰心水,洗尽东风不染尘”.五常先生的许多文章,看似闲来之笔,轻描淡写,实在颇含深意,一矢中的。读他的散文,可以领略到含义在文字夹缝之中的妙趣。那些藏在正页文字背面的哲理,惟有翻回头去再读,或数读之后掩卷而思的时候才得解悟个中奥秘。读书读到如此境地,借用五常先生自己的话来说,那才是“过瘾之极”。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们可以想象,各种各样的知识就像是一张网。从任何一个节点出发,都可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形成你自己读书学习的路径。以我们今天的讨论为例,从一个书字开始,我们先是研究了“书”这个字的多种含义,然后又走到了“书”的一项专指的意义:《尚书》。于是我们可以再去探究,《尚书》是一本怎样的书,《尚书》的来龙去脉。由《尚书》,我们又得到一个线索,作为古代官名的“尚书”,这鸭头不是那丫头,此尚书并非彼《尚书》。由此我们可以再去探究,尚书在中国封建历史中的演变,看风从何时刮起,看水从何处飘来。这中间我们知道,尚书原是秦时少府的属官。再往下追寻,我们知道秦统一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在此之前有春秋战国,战国时七雄并立,齐楚燕韩赵魏秦,那时就有秦国,而后来统一以后,常常称为“秦朝”。再继续,秦朝统一中国,常被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那么中国的封建社会应该算到什么时候结束?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朝代?历朝历代各有多少年的统治经历?它们兴旺和灭亡的原因都是什么?再比如,刚才我们说尚书是少府的属官,那么少府又是什么样的衙门,是干什么、管什么的呢?我们今天没有讲,留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研究。对此没有兴趣的朋友,自然可以选择他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也是生物的多样性。我们的世界,就是因为允许选择,才成为一个可爱的世界。
掌握了随意的精髓,也就解决了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看书的问题。下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从读书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营养,得到更多的收获。读书有没有收获,这是“效果”问题;同样读书,如何使收获更大,这是“效率”概念。以我的体会,要想大幅度提高自己读书的效率,那就要“动笔墨”,要“写字儿”。说得明确一点,就是要做摘录,做笔记,写读后感。
先说做摘录的问题。有这样一句话:“兔子说:这是一个大大的痛,一辈子也疼不完。”这句话到现在我还记得,为什么呢?这是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读到的一句话,当时觉得很有趣,就把这句话记在了一个专门记录“名言警句”的小本子上。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好本子,就是一个黄色牛皮纸封皮的《工作日记》本。本子不重要,什么本子都行,甚至是活页的卡片也没所谓,关键是你在读书时读到了让你动心的句子,要把它记下来。这也许会使你终生受益。还是讲我个人的一个亲身经历,也就是在那个小本子上,我曾经记下苏联小说《当代英雄》主人公皮却林的一句话:“人们给喂多了糖分,于是胃就败坏。现在需要的是苦口的良药和逆耳的真理。”前年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书评,其中就用到了这句话,用以说明现代社会需要关于环境的新理念,需要“苦口的良药和逆耳的真理”。
看书作笔记、做摘录是写字儿,写文章也是写字儿,是学生都得写字儿。也许有同学会问,写文章就说写文章呗,干嘛非要说写字儿?我的回答是,用平常心写文章,就是写字儿。所谓平常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写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不是别人要你写,而是因为自己要写,自己想写。心有所感,不吐不快;心有所恨,如鲠在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经常写,就能不断提高,逐步达到笔墨娴熟、炉火纯青的地步。写了文章不要随便丢掉,要用你自己的文章压箱底。这会是你未来人生的真正财富。我有一个文件夹,题目是《为将来的回忆》。其中有一些就是事件发生当时或者稍后的记录,我把它写下来,是留给未来的记忆。后来有机会再翻看那些东西,都是当时活生生场景的再现。那种味道,留到今天再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为什么?因为那是“当时”所写,有现场感,人物、环境都是鲜活的。如果过后再写,肯定会丢失很多信息。常听有人说:等我退休了,就开始写回忆录。这种观点我看很危险,因为在30年、60年以后写今天的事情,肯定会有很多失真的地方。时光如流水,往事难追寻,细节没有了,场景没有了,文章的味道也会淡得许多。
五.好书是船,思想如帆
写字儿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规范、条理、记录你的思想。我们讲看书、写字儿、想事儿,光想不行,想事想明白了,最后也需要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一个想法可能很好,但是如果让你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记录下来,真到动手写的时候你会发现:“谈何容易”。一个想法,一个念头,你可以让它在头脑里慢慢完善、成型,但是要想真正固化它,那就还是需要动动笔,写写字儿。俗话说,好记性赛不过铅笔头,好想法不能只在口头。只有真正能够确切表达的思想,才能成为你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这就是我们讲读书生活的第三要素:想事儿。我在前面曾经提到,所谓想事儿,就是用“心”来读书,读书不但要读,更要思考。首先要想的第一件事,是通过读书、看书的过程来判断,你手中的这本书,或者这本书的这一章节,究竟是好书还是坏书?是香花还是毒草?如果你读的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也应该有所思考,其中所讲的理论是否成立,是否还有可以发展和改进的地方。同时一定要注意,要想到:是否还有别的书也讲这个问题,那里是怎样讲的。简单地说,就是自己要时刻怀着创新的愿望,却在更谨慎地查看前人的贡献和最新的进展。创新是好事,但是,没有传统,何来创新!现在CCTV-10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广告,一个男人用南腔北调的鸟语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另一位回答说:“不懂防守,怎能进攻”。我不喜欢这则广告,是因为它们在电视台这样的公众媒体用鸟语折磨听众的耳朵,但是我对其中所说“不懂防守,怎能进攻”却非常认同。套用在创新问题上,就是“没有传统,何来创新”。
谈到读书,必然会涉及到“开卷有益”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只要以思考的态度来读书,就能做到开卷有益。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从“弟子未必不如师”的道理讲起。书,也是老师,是不说话的老师。假如有一位老师,他教给学生的东西是错误的,这就相当于是你读到了一本书,其中的观点是有问题的。此时,如果他的学生具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知道这位老师讲的是不对的,那么这位老师讲的东西,也会成为这位学生的营养。用一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好比是酱豆腐、臭豆腐,跟新鲜的豆腐相比,它们都是“腐败变质”的东西。可是这些东西仍然有营养。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老师讲的有错误,可是学生们一概不知,他们把那些错误的东西、错误的概念当作正确,并且无条件地接受,这时造成的后果最危险。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是9.11开着飞机去撞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那些恐怖分子,他们知道自己去干什么,知道自己有去无回,但是在他们的教育当中,人死了上天,那是去天堂的途径。
对学生来说,思考的前提是阅读,是学习,是知识的积累。读书读到有一天,豁然开朗,你会有一种头脑里突然间亮起一道闪电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一定是发生在你关注研究某一个问题,不停地看书,不停地思考,却总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这叫什么?哲学上说“从量变到质变”,佛家说,这是“得意忘形”。俗人常以为“得意忘形”不是好话,其实在佛家词语概念本意的“得意忘形”是“得其意境而忘其形骸”,是修为的至高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书)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书)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12]
曾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您能把读书作为一种乐趣。我说,你问得好,让我无言以答。于是反过来,我也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读书?仔细想来,我喜欢的不仅仅是那些文章本身,喜欢文章中所传递的知识,更是许多文章作者的文笔和他们写作时那种天马行空一般的恢弘大气。对于书中的观点,我并非百分之百的同意,但是在我的感觉中真正的好书就象是一艘大船,你站在这艘船上,足可以扬起自己思想的风帆。按照时下流行的标准,真善美该是理想和行为的至高境界。然而在经受逻辑检验的事实上,它们分属于三个不同标准的分类体系,因此未必同时存在。真的未必善良,善的也未必就美好。我们通常所要面对的往往是并不完美的真实。生活如海,波浪常在,能有一条让你站脚的船岂不快哉!在这条船上,你可以感受、探求,“问风从何处来”,然后调整自己思想的风帆,追寻彼岸。
六.我思故我在
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因为人是思维的动物。我在前面曾经讲过,与书相联系的一系列事情都是人类的专利,“想事儿”更是非人类莫属。有一尊著名的雕像,思想者,他也在想事儿。曾经有位小朋友问我,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他在想自己的衣服在哪儿。这是玩笑,但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想事想事,到底该想些什么。
在座的诸位多数是学生,就是有学问的男生和女生。学生看书、写字、想事,当然要有学生的特点,那就是运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你的学习能力,前提是你的兴趣。想事就要提出问题,悄悄地在心里问自己一系列的为什么。为什么要在心里悄悄地问自己,那是因为想事必定是你个人的、内心的行为。大家一起想事,那叫讨论,或者交流,而想事儿的过程只能由自己完成。
想事儿的过程,大多是由术语开始,从一个专门的词儿开始。比如现在市面上流行“公众参与”的说法,那么你是否想过,什么是公众?什么是参与?公众参与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曾经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提出过这个问题,结果十个学生给出了16个答案。说明对这个问题看法的混乱。又比如,“公益”,大家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公益活动,经济活动中有“公益性单位”,政府应该为公益性单位和公益性活动提供财政支持,但是什么叫公益?你能不能给这个“术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再比如“经济”(economy)和“生态学”(ecology),注意到这两个词的英文,字头前三个字母一样,都是eco,它们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某种联系呢?后来我查过一些资料,确实证明经济与生态同源。经济是人类的活动,生态的涵盖高于经济。简单地说就算有一天人类灭亡,经济没有了,生态依然存在。在生态概念下,我们人类与蚂蚁和蟑螂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工程技术方面,值得思考的东西就更多了。比如大家司空见惯的混凝土结构,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裂缝。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了一种建筑专用的合成纤维,掺到混凝土当中有很好的抗裂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当时我在研究这种材料的时候就有困惑:所谓增强,到底增加的是什么强度?混凝土的强度概念,不是单一的一个概念,一般讲的强度,是抗压强度,另外还有抗剪切强度、抗弯折强度、抗拉强度,这些概念并不是一样的。另外,这种低弹性模量的合成纤维,它在混凝土当中的作用机理,过去一些书中讲的,大多是把它看成是一根钢丝,采用的是不考虑材料本身弹性特点的刚性假说。可是在事实上合成纤维本身应该是具有弹性的。在这样的疑问的驱动下,我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建筑用合成纤维的弹性补偿理论假说”,抛砖引玉。具体到这种假说的正确性如何,那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检验,但是谈到这个假说的提出,那确实是看书、写字儿、想事儿的一个结果。
总而言之,学生读书,就应该探究本源,刨根问底,这样读书才能获得扎实的学习效果,并且逐渐锻炼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思想深刻、语言精练、情趣幽默的人。这种境界并非高不可攀,但是却需要水滴石穿的积累,需要一种读书习惯的支持。
七.读书的悖论
由此可见,回到我们所谓一般性的概念,各种各样的知识就像一张网,这张知识的网可以覆盖住整个世界,但是只要是网,就会有网孔,就会有事实上并未被完全荫蔽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未来学者们,包括在座的诸位可以深入研究,并且取得成绩,取得突破的地方。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的人,如果不放弃每一处细节,那他的知识和学养,就会像燎原的大火一样,铺天盖地。但是在事实上,很少有人达到这样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兴趣和精力,首先是兴趣。任何成功,包括读书在内,要想成功,首先要靠兴趣,只有对你有兴趣的事情,你才会深入探究,深入思考,深入学习,才会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即便是对完全陌生的领域,只要你有兴趣,通过对那个领域当中一些词汇,或者严格地称呼,应该是“术语”的研究,即能够比较迅速、直接地进入到你所感兴趣的领域。请大家记住:术语就是知识,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抓住术语,你就能找到进入知识领域的最短途径;研究术语,你才可能找到真正成为你所要研究领域当中高手的不二法门。
常常听到有人在说,掌握知识的重要性。现在社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传授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儿童教育方面,很多人,尤其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在关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看?有人说,知识重要,你不掌握知识就不能跟上时代;也有人说,与学习知识相比,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还有人说,兴趣,兴趣比方法还重要,有兴趣才能有不断学习的动力。我赞成后面的说法,兴趣是读书和学习的前提。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如果你对此有兴趣,就能够继续深入探究,获得更多的新的知识。但是如果你没有兴趣,那就会放它们过去,装作看不见,或者即便看见了也如同没有看见,因为你对此没有兴趣。
当然,如果你对某一门学问或者某一类知识没有兴趣,那我要明确地告诉你,那不是错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没有谁能够对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感兴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说的就是集中你的精力,关注你的兴趣,或者关注那些你不得不去关注的东西,比如你的专业。可是以我的经验,一旦你深入到了你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你就会懂得什么叫“开卷有益”,并且在读书中得到乐趣。但是,如果你对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学问,有一样算一样,你都不感兴趣,那我要建议你去看看医生,因为一定是你的健康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你遇到了太多的像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昏庸的老师,她给你作业的批语中,写了太多的“那不可能”,因此你的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太多的打击。
说到这儿,我想进一步地表达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在我看来,知识、方法、兴趣都很重要,但是比所有这一切都更加重要的,是快乐。一个快乐的人,乐观的人,在读书方面,他会比另一个不快乐的人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更进一步讲,快乐也等价于健康,等价于你读书的本钱。读书人中间流传有一副对联:好(haǒ)读书不好(haò)读书,好(haò)读书不好(haǒ)读书。什么意思呢?年轻人眼睛好,身体好,精力充沛,这叫“好(haǒ)读书”,有读书的本钱,可是他还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此“不好(haò)读书”。等到这个人成熟了,可是也老了,眼也花了,身体也差了,精神头也不够了,他倒是“好(haò)读书”了,可是身体的本钱差了,因此说是“不好(haǒ)读书”。所以也有这么一句话:“劝君惜取少年时”。
最后,我想讲一个关于读书的悖论:一个人读过的书越多,他不知道的事情就越多。因此他需要读更多的书,可是他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反而更多。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让我们用一个想象中的图形来表达这个问题:假定以你所知道的知识平铺起来划成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表示了你所了解的东西,你的知识越多,这个圆的面积就越大。这个没有问题吧。好,现在我们来考虑你所不知道的东西,也就是在这个圆之外的部分。想一想,一个圆的面积越大,它的周长当然也就越长,这是不是可以表示说,你所不了解的东西也就越多?大家可以想一想,是否认同我的这种描述: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然后还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不合常理的结论。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个结论,就是知识越多的人越谦虚,而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是他那个圆的面积等于零的人,全天下就一定是没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了,因为他的那个圆面积为零,周长一定也等于零。对不对呢?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讲出来与大家讨论,也欢迎大家批评。
(2006-9-6)
龚益: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3801196350;010-68328024;gongxi52@263.net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1403)
[1] 周有光:《中国文字博物馆序言》,2001年。
[2] 《辞海》(1999年缩印本),第1116页。
[3] 《新序·刺奢》、《战国策·秦策五》。
[4] 《吕氏春秋·骄恣》。
[5] 《吕氏春秋·乐成》。
[6] 孔令纪主编:《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9页。
[7] 孔令纪主编:《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58-59页。
[8] 司马迁:《报任安书》。参见《中国历代官制》,第59页。
[9] 《中国历代官制》,第104、105、107、110页。
[10] 《中国历代官制》,第132-134页。
[11] 《中国历代官制》,第141页。
[12]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9170官方金沙入口|图书馆党建|图书馆工会|满铁资料研究分会
copyright (C) 2019 9170官方金沙入口 - 9170在线登录金沙. 备案号:BJTU备13012103
咨询信箱:bftsgzx@bjtu.edu.cn 馆长信箱:ycui@bjtu.edu.cn